来源:本站 浏览量:2494 时间:2021-06-07 10:42
毕节医专基础医学系课程评估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系课程建设水平,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我系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课程评估对象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程为准,选修课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可申请进行评估。
1.课程评估的目的
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行课程评估。通过评估课程教学现状,总结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找出不足,明确课程建设方向,使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2.课程评估的原则
以课程建设为目标、以课程质量评估为基础,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把课程质量评估和课程建设相结合,优势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优先评估,其他专业课程先培育再评估,兼顾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有计划推进课程评估工作,达到以评促建、持续整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教研室自评自改
由各教研室填写《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评估计划表》(附件1),对照《课程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开展自评,准备相应支撑材料,重点查找问题和不足,撰写自评报告,拟定整改措施,并进行整改。
3.系部评估
系部成立评估小组
组 长:赵 永
副组长:周治玉
成 员:张 瑞 张艺佳 甘 露 廖筱烽 周 仿
向程窈 李明健
书记员:孙剑远
评估工作由组长召集,按计划开展评估工作,听取课程负责人现场汇报,检查相关材料,对被评估课程按照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评分表(附件2),进行逐项评分,评估结论分三个等级:优秀(≥85分)、合格(≥60分)、不合格(<60分),并拟定评估意见,填写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课程评估反馈意见表 (附件3),小组成员签字后反馈给各教教研室。
4.整改总结
各教研室对照评估小组反馈意见,逐条整改,并撰写“整改报告”上报系部评估小组办公室。
系部评估小组办公室设在系教务科。
附件:1.毕节医专基础医学系课程评估计划表
2.毕节医专基础医学系课程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评分表
3.毕节医专基础医学系课程评估反馈意见表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系
2021年6月7日
毕节医专基础医学系办公室 2021年6月7日印发 |
附件1:
毕节医专基础医学系课程评估计划表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课程团队成员 | 课程适用专业 | 周学时/ 总学时 | 评估计划 |
1 |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 王纯尧 | 赵永、张瑞、毛庆红、李杰贵、吴康宁、谢秋景、张振亮、陈永会、陈颖、李霹、何先亮、罗志晖、邱丽娟、孙瑜艺、杨天曌、王珂、杨俊、王琳尹万波、袁玉林、姚云、范光忠 | 临床医学 |
7/126 |
2020-2021-2 |
2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张国江 | 向承窈、王爱、石钰、龚慧珍、武静、杨世梅、罗伟、彭莉、周凌 | 临床医学 |
6/108 |
2020-2021-2 |
3 | 药理学 | 甘露 | 甘露、郭步伐、李德龙、杨杰、罗丹、罗婷、秦宏、秦玮 | 临床医学 | 4/72 | 2021-2022-1 |
4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 廖筱烽 | 陈应国、杨岸、白剑霞、王慧、糜孟恒、唐珊珊、廖筱烽、周飞、陈晓庆 | 临床医学 | 4/72 | 2021-2022-1 |
5 | 生物化学 | 周治玉 | 李明健、张晓、汪承勇、戴诚、杨帆、王静 | 检验 | 4/72 | 2021-2022-2 |
6 | 生理学 | 刘云霞 | 张艺佳、李琳、王悦月、肖娇、孔杰、韩娜、 | 临床医学 | 4/72 | 2021-2022.2 |
附件2:
毕节医专基础医学系课程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评分表 |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内涵及分值 | 具体操作 | 验收材料及分值 | 三级得分 | 二级得分 | 存在问题 | |||
1、师 | 1-1课程负责人(5分) | 1.对本课程有较大的影响和贡献。职称要求讲师及以上(1分) | 1.相关证书 | 1.课程负责人职称资格证书、聘用证书扫描件(1分) | ||||||
2.达到学校要求的教学工作量,近两年承担过本课程的教学。(1分) | 2.近两年的课表、教学相关资料。 | 2.课程负责人2019、2020两年课表(教务处盖章)(1分) | ||||||||
3.教学质量评估90分以上或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1分) | 3.近两年的教学质量评价表或相关奖证。 | 3.课程负责人2019、2020两年教学质量评价表(教务科盖章)或以上优秀教师奖、教学成果奖扫描件(1分) | ||||||||
4.近两年主持校级课题,或主持、参与市级及以上教研教改或教学相关项目≥1项,或近两年公开发表过与课程相关的教改论文≥1篇。或近两年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获奖。(2分) | 4.主持或参与过的省、市、校级课题,或参与各级教研教改或教学相关项目的依据。 | 4.课程负责人2019、2020两年主持或参与过的省、市、校级课题,或参与各级教研教改或教学相关项目的立项文件和结题文件的扫描件(1分) | ||||||||
5.发表的论文。 | 5.课程负责人近三年论文扫描件(1分) | |||||||||
1-2队伍结构(5分) | 1.主讲教师均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及相关专业岗位资格证,“双师”比例达到学校要求(2分)。 | 1.专业技术教师“双师”比例达85%及以上得2分,8
|